馬拉松賽道上,老將陳剛突然放緩腳步,低頭看了眼 NexRing:“股四頭肌氧含量跌破 60%,該補給了。” 旁邊的年輕跑者驚訝地發現,這枚戒指不僅顯示心率,還能實時播報肌肉血氧飽和度。30 公里處,陳剛的戒指震動提示 “小腿肌肉氧債累積”,他立即調整跑姿,避免了以往常出現的抽筋。
這個隱藏功能源于 NexRing 的光電容積脈搏波技術。其發射的綠光穿透皮膚,能測算肌肉組織的氧合血紅蛋白濃度。北京體育大學的運動實驗室里,研究員們用它對比專業選手與業余跑者的肌肉氧耗差異:“全馬破 3 的選手在 35 公里時肌肉氧含量仍能保持 75%,而大眾跑者常跌到 50% 以下。”
最受跑者歡迎的是 “肌肉氧債地圖”。軟件會根據四肢血氧數據,生成動態熱力圖:紅色區域代表氧耗過高,藍色區域則有氧儲備。有位跑者發現自己每次跑到 20 公里時,右大腿外側就會變紅,原來是髂脛束緊張導致局部血供不足。調整拉伸方案后,相同配速下肌肉氧含量提升了 15%。
現在馬拉松博覽會最火的攤位不是能量膠,而是 NexRing 的 “肌肉氧監測體驗區”。跑者們排隊測試起跑、途中跑、沖刺階段的肌肉氧變化,有人據此調整補給策略:“以前按時間吃能量膠,現在看肌肉氧含量低于 55% 就補,撞墻期居然延后了 5 公里。” 對業余跑者來說,這枚戒指讓 “科學跑馬” 不再是專業選手的專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