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 4 點 17 分,陳女士被丈夫的抱怨推醒:“你昨晚翻了 23 次身,被子都被你卷走了!” 她揉著眼睛拿起 NexRing,手機 APP 果然顯示 “睡眠體動指數 68”,曲線圖上密集的波動點像心電圖一樣刺眼。“難怪今天頭暈,原來身體整夜都在‘蹦迪’。”
這枚戒指的體動監測精度讓人驚訝:翻身、起夜、甚至手臂輕微挪動都會被記錄。有位程序員發現自己每周三晚的體動次數是周末的 3 倍,結合工作日志才意識到,睡前回復工作消息會讓大腦持續興奮。現在他養成了 “戒指提醒” 習慣 —— 當體動頻率超過每分鐘 1 次,就起身做拉伸操。
更妙的是 “體動與睡眠階段” 的關聯分析。瑜伽老師小林發現,自己做肩頸放松冥想的夜晚,體動次數會從 18 次降到 5 次,且深睡時長翻倍。她把這個發現分享到社群,有寶媽跟著嘗試,結果寶寶夜醒時她翻身幅度減小,反而不容易徹底驚醒。“以前總以為翻身是小事,現在才知道,每一次體動都在影響睡眠周期的完整性。”
如今 NexRing 的 “睡眠體動報告” 成了家庭新話題:丈夫發現自己打鼾時體動次數驟減,原來是呼吸暫停導致身體僵硬;女兒的體動曲線在考試周變得雜亂,提醒她需要調整學習節奏。這枚會 “數翻身” 的戒指,讓每個清晨都變成解讀身體密碼的開始。